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23的文章

為什麼"極化"訓練不適合大多數的業餘選手??

圖片
最近有不少人都在討論到底"極化"訓練與"一般傳統"訓練何者比較好? 剛好這陣子我們跟Hunter Allen上課時有講到這個議題,加上他也在Peaks Coaching也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各個問題,因此這邊取得Hunter Allen的授權,把文章翻譯出來讓大家參考,當然也放入一些我們這幾年帶學員的經驗與看法。 首先,"極化訓練"是由Dr. Stephen Seiler所發表,主要內容是選手採用70-80%的時間都在訓練低強度、而另外20-30%的時間則是用在閾值、VO2MAX與神經肌肉訓練。因此採用若這樣的訓練方式的話,你的訓練不是超級輕鬆,就是超級累。但是不會花時間在訓練"中間的強度",也就是幾乎不練Tempo與SST強度。由於訓練區間是二極化發展,因此功率區間分布圖會呈現二極化趨勢,所以叫做極化訓練。 不過Hunter認為這樣的訓練並不適合大多數人,而是比較適合年輕選手、職業選手或是全國冠軍等級的選手。一般業餘選手並不大適合選擇這樣的訓練方式,為什麼呢?? "因為這樣的訓練很無趣" 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訓練很無趣呢? 想像一下,你有8成的時間只能做很低強度的訓練,例如要在訓練台上面用60%強度踩3小時、或是在戶外用時速20-25慢慢龜速騎4小時,然後一周有一天你要用盡吃奶的力氣做高強度的VO2max短間歇,其他中間的強度則是全部都不用執行。這樣的訓練對於每周可以花費15小時以上的選手可能是適合而且有效的,但是對於每周只有8-12小時可以訓練,或是時間很緊迫的三鐵玩家來說,實在不是個好方法。 另一方面,所謂"一般傳統"的訓練模式,則是綜合不同強度、並且根據選手與賽事需求去調配訓練區間的比例。一般來說可能是Z1佔10%、Z2佔25%、Z3佔35%、Z4佔15%、Z5佔10%而Z6佔5%。跟極化訓練相反,傳統訓練模式花費一半以上時間在"中間"的強度,而低強度與高強度則是相對比較低的比例。當然以上只是一個大致上的比例,教練還是會根據週期、選手能力與賽事路線去分配訓練比率,對於大部分時間有限的選手來說,這樣的訓練模式是相當有效率的、而且也比較有趣一些。 此外對於許多年紀在35歲以上的業餘選手來說,體能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