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23的文章

90歲仍然持續挑戰世界最高齡IRONMAN世錦賽的稻田弘先生

圖片
今年再次以90歲高齡挑戰取得IRONMAN世錦賽資格 日本的最年長鐵人--稻田弘先生,今年計畫要以90歲的年齡站上IRONMAN世錦賽起跑線,如果成功的話,這也將是IRONMAN最高齡的參賽選手。目前他計畫在今年四月份的石垣島鐵人先出賽標鐵距離,然後六月份出賽IM70.3夏威夷站取得世錦賽資格。如果順利的話,將在九月份的IRONMAN世錦賽尼斯站出賽。 事實上去年他就有去挑戰IM70.3夏威夷,雖然有完成比賽,但是卻因為超時13分而判定失格。夏威夷的跑步段是在高爾夫球場,有不少的上下起伏,而他膝蓋舊傷復發因此只能忍痛慢慢走走跑跑完成。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與調整,目前已經改變跑法以不疼痛的方式進行跑步訓練,希望今年可以順利完賽。 婉拒大會提供免費VIP出賽資格 不過即使超時了,由於他是史上第一位90歲還能完成比賽的選手,因此大會原本還是要頒獎給他,並且要以VIP身分邀請他參加KONA世錦賽,而且全額招待。但是,稻田先生考慮之後並沒有接受,因為他並不想要享有這樣的VIP待遇,而是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取得比賽資格。 稻田先生之前已經連續九年在KONA賽道出場,去年原本以為可以挑戰連續十年出場,但是未能如願。而今年如果取得資格,則是要去法國尼斯賽道比賽。尼斯跟KONA賽道完全不同,自行車必須爬上2200M的高山,因此訓練也必須調整成登山模式。 70歲完成初鐵、80歲完成KONA世錦賽 跟其他選手不同,稻田先生原本不大會游泳,60歲時才開始學游泳,並且是69歲時購入第一台公路車才開始騎車,並且是70歲時才完成初鐵。可惜的是初鐵完成後沒多久,他的愛妻不敵長久病魔糾纏而辭世,悲傷的他於是每天透過鐵人三項運動來紓解思念之情。他76歲第一次挑戰IRONMAN賽事,結果卻是以DNF做收。當時他才發現要找專業教練的重要性,決定請山本教練規劃他的訓練。 稻田先生第一次完成KONA時是剛滿80歲時,當時感覺算是行有餘力地完成,但是滿了80歲之後,就明顯感覺體力下滑。不過他還是持續努力,在2016年時以84歲高齡創下世界最年長完成KONA賽事的紀錄。之後幾年也陸續完賽,而IRONMAN也為了他開了以往沒有的85歲組別,他也在2018年以86歲完賽再創下新紀錄。雖然每一年都比前一年都還要困難,因為肌力與骨骼都不斷退化,恢復能力也變差,疲勞感日益加重,不

鐵人三項選手比較容易蛀牙嗎??

圖片
一般人總是認為,喜愛從事運動的人們,總是比較健康的。不過根據國外調查指出,喜歡玩三鐵的選手蛀牙的比率也相對較高,聽到這個消息,你是不是也緊張了起來呢? 我自己本身其實是不會緊張,因為我從小就已經滿口蛀牙了…… 針對這個問題,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也做出了相關研究而提出了論文,研究主要議題為: 1. 三鐵選手的牙齒是不是比較容易受到腐蝕? 2. 三鐵選手是不是練習量越高,蛀牙的比率就越高? 根據論文內容指出,三鐵選手在運動中,唾液的分泌會逐漸減少。由於唾液是偏鹼性,可以中和口中的酸性物質。若是唾液分泌量減少的話,就會導致牙齒比較容易遭到腐蝕。 至於跟我們運動中吃喝的補給品有沒有關係呢? 報告中也指出,由於食物大部分都是偏酸性,而且三鐵選手的補給品大多是含糖量很高的食物或是飲料,當然也會提高蛀牙的機會。此外,由於三鐵玩家們運動量都偏高,進食的次數與數量也都相對較大,就更容易增加蛀牙的風險。 重點是,你做完長距離單車或跑步練習,吃了一堆甜得要死的GEL或是運動飲料之後,會馬上去刷牙嗎? 我好像沒做過這種事。 事實上,英國在2012年已經針對參加奧運的302位選手進行調查,其中有一半以上選手是有蛀牙的。而且蛀牙情形嚴重的其實不少。也有德國學者特別針對三鐵選手做過實驗,他們把35位三鐵選手,與另外35位年齡與性別一致的正常人來做比較。 (這並不是說玩三鐵的人就不正常的意思….) 首先將二組人馬坐著靜止狀態下採取唾液數量,並且請他們填了關於平常飲食、口腔保養與運動習慣等的相關問卷。二者互相比較過後,明顯看得出來,三鐵選手的蛀牙比例相對較高。而且訓練時數越長的選手,蛀牙的數量也明顯較多!!!之後請其中15位選手進行35分的慢跑,並且在期間多次取得他們的唾液樣本進行分析。分析結果指出,唾液的成分與一般正常人並沒有不同。 不過,可以發現隨著運動時間不斷增加,唾液的分泌量也會持續減少。就算選手攝取了足夠的水分與運動飲料,這樣的狀況也是不會改善。因此就跟前文有提到的,唾液的減少會造成口中酸性環境,導致蛀牙的結果,是互相吻合的!! 也因此研究團隊做出了結論,就是”進行長時間耐力運動者,對於口腔衛生是不利的因素”。 此外,花了長時間在運動與訓練上,當然也會壓縮自己照顧口腔衛生的時間。雖然牙痛不是病,但是牙齒若是

鐵人賽自行車賽段順風/逆風配速策略

圖片
國內外許多三鐵賽事的騎車段都是在同一個賽道往返騎乘,最典型的就是台東的台11線海岸線賽道,相信台灣大部分的鐵人都一定在台東比過賽,我自己一年就不知道要騎這同樣的路線騎幾次。雖然空氣佳風景很優美,但是一年騎很多次還真的是有點小膩阿~~。 由於這海岸線是南北向的,而台灣的夏季與冬季大致上都是吹著東北季風或是西南季風,因此比賽常常狀況就是去程逆風回程順風,或是去乘順風回程逆風。當然倒楣一點的,也會遇到去程回程都是逆風的,因為風向突然轉變…. 假設今天你要參加台東的標鐵賽,事先已經知道去程會是順風,回程是逆風,你的騎車策略會是甚麼呢? 基本上我們可能有四種策略: 1. 去回程不管風勢,都維持一定的功率輸出。 2. 去程20km順風用力踩、用較高瓦數維持速度; 回程逆風就不硬拚、慢慢踩放低瓦數、隨著風勢帶出速度就好。 3. 去程20km順風降一點瓦數踩、利用風勢帶出速度; 保留體力在回程逆風用力提高瓦數維持速度。 4. 不管順風逆風,都慢慢踩。 如果你是選擇第4項策略,不管怎樣都慢慢踩的,其實現在可以轉台,不用繼續看下去沒關係… 你的策略會是哪一個呢? 用哪一個策略可以得到比較好的騎車成績咧? 這問題其實不好回答,還好國外有人做過相關實驗可以參考看看。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,很多人問過我,要在40km的賽程中,均速提升1km/h的話,功率應該要提升幾瓦?? 我查過國外的資料與日本的功率訓練書籍,基本上結論是一個身材適中的選手從均速30km/h要提升到31km/h,需要多10W的功率輸出。不過如果要從40km/h進步到41km/h,就需要多出20W的輸出才行。 圖一中顯示在順風逆風中若採用不同的配速策略,即使平均輸出功率相同,但是最後完成的時間就會不一樣,差距在21秒至42秒的範圍之間。 舉例來說,以一個輸出250W的選手,如果他來回維持穩定功率輸出(Even),則會以1hr04m51s完成此賽段。 但是如果他採取”Easy in, Hard out”策略,也就是去程逆風時比較輕鬆、降5w來騎,回程順風增加5w騎乘,最後會以1hr05m05s完成,比固定輸出慢了14秒。 若他反過來採取”Variable +5w”策略,去程逆風稍微用力增加5w、回程順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