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提升長距離鐵人賽跑步賽段表現(一)
有參加過長距離鐵人賽事的朋友們都知道,常常會發現騎完車之後,要開始跑步時雙腿好像綁著鉛塊一樣重,抬都抬不起來。有時候以為是誰抓著自己的腳,低頭一看才發現根本就沒有(有才可怕吧…)。尤其是比226,游完了3.8km然後騎完那漫長的180km之後,全身上下到處都在痠痛。不要說跑步了,連站著都覺得很累,根本跑不起來,到底要怎麼訓練才能改善這個問題呢? 圖片來源: https://trstriathlon.com/ironman-statistics-run/ 要提升跑步段成績的幾個因素 許多鐵人訓練課表中,都會加入騎完車後的轉換跑、或是跑步的間歇課表來提升跑步能力,但是這樣的訓練真的對於騎車完的跑步成績會有幫助嗎? 轉換跑訓練對於長距離鐵人賽的跑步段表現,根據之前我讀過一些研究,其實並沒有顯著影響。若說有幫助的話,能看到的是剛開始跑的前面15分鐘表現會有差異,後續表現就沒甚麼很大差異了,因此對於標鐵之類的短距離賽事是相對比較有效的。 另外跑步能力的優劣對於在226等長距離賽事,最後一項的成績來說是不是關鍵因素? 之前其實也有肯亞的長跑高手,在沒甚麼單車訓練的狀況下,試圖挑戰226長距離賽事,不過就如同你所猜測的,他們最後的跑步成績其實相當平凡,遠低於該有的水準。 我也曾經有幾位馬拉松在3小時內的好友試圖挑戰226,最後騎完車幾乎都是抽筋,花了6小時以上才走完一場馬拉松距離,真是相當辛苦。因此,馬拉松很強的選手來玩三鐵,最後跑步段是否能有好的表現,重點還是要看前二項的能力如何。 自行車能力是影響跑步段表現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,單車能力與配速是影響後段跑步速度的重要關鍵之一。當然補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,但是這個要另外撰文說明了。而我們在做單車訓練時,除了測驗自己的FTP數值以外,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呢? 一個很重要的觀察指標就是”Aerobi Power Ratio”,計算方式為: 20分鐘平均最大功率輸出 / 5分鐘平均最大功率輸出 = APR(Aerobic Power Ratio) APR的值越高,通常代表你可以穩定維持高強度輸出時間也比較長,菁英選手一般可以達到85%左右,而初學者的APR大概就只有70-75%之間。 根據上圖顯示,APR在85%的菁英選手,馬拉松最佳成績與226賽事跑步段的最佳成績比較起來,差距只有10%左右。意思就是說,如果他...